當前位置:首頁 > 信息傳達 >
周干峙在2003中國城鎮建設發展論壇上強調要規劃好農民的城市化
瀏覽次數:3426在2003中國城鎮建設發展論壇上,兩院院士、建設部原副部長、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周干峙作了主題發言。他強調,城市化不只是城市方面的事情,也是農民和農村自己的事情。只有城鄉協調發展,才有健康穩定的城市化。統籌城鄉發展,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規劃好農民的城市化。
周干峙指出,對于城市化我們應該有一個準確理解。城市化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,還包括生活方式的城市化。他認為,有些地方一夜之間就將農民戶口變成了城市戶口,而包括生活方式在內的其他要素都不變。這樣做是形式主義的城市化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,不能簡單地看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口數量,還要看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,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應有的水平。因此,我們要規劃好農民的城市化。
他說,目前有三種農民在規劃發展時應當考慮:一是市內農民,即生活在市域范圍內的農民;二是流動農民,即已經出來打工的農民;三是暫時或長遠留鄉務農的農民。他在發言中著重對前兩種進行了闡述。
在談到市域范圍內的農民時,周干峙指出,大體上分為兩種情況:一是在城市建設中已包進建成區的城中村;二是在市域范圍內的鄉村。這兩種都是城市化最貼近轉化的部分。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,城中村大約占城市人口的10%%左右,在市域內的農民約3億左右。對這部分本來在城市門口的人,如果在規劃發展時不予考慮,就會留下許多問題。有些城市把近郊土地都征下來了,拆遷也都安排了,但沒有安排就業,除了有中學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容易找到工作以外,其他勞動力都成了“待業”人口,生活發生困難,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。廣州市最近有了一些經驗。廣州大學城,規劃集十所大學,首期占地20多平方公里。開始征地安置工作不周,農民上訪不斷。后來市里研究,全島2萬農民,留1萬作為大學園區后勤服務人員,同時建設三個新村,遷出1萬人也各有所得。農民進城,應該是興高采烈的。如果進城成為貧民,決不是中國城市化的方向。
在談到出來打工的農民時,周干峙指出,前幾年所謂的打工潮,實際上是一種農民自發的城市化。打工仔一只腳在農村,一只腳進了城市,對城市化是巨大貢獻,也是我國城市化的一大創舉。據有關統計,目前全國共有大約1.4億農民進城打工。他們年人均收入約5000~6000元,其中一半多一點寄回家,每年共有幾千億元從城市流回鄉村,有的縣民工寄回款已是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而且他們往往帶回文化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,成為地方經濟發展重要來源。
周干峙指出,我國現有農村勞動力共約3.5億~4億,以轉移按1.3億計,約為總勞動力的1/4。有關專家研究,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只需1.5億,富余勞動力大約2.2億人。因此,農村勞動力需要繼續轉移,特別是西北移至沿海。從農村移民,包括梯度移民、西民東移,應是城市化發展中的重大政策,必須積極支持,大力發展。
周干峙說,從落后地區移民,是雙效的城市化。就移出地看,人口減少,少一個“分母”,多一個“分子”,增長率倍增,既加速內地社會經濟發展,又使沿海得到回報;又是跳躍式的城市化、現代化,特別是帶出子女在城市受教育,十幾年長大就業,就從根本上城市化、現代化了;還是多民族融合的城市化,西部歷史上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生息之地。他說,現在大家都移出一部分,有利于改善民族關系,有利于建立多民族大家庭,更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。
周干峙指出,打工、移民是我國城市化的重大特色。由半城市化到城市化,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傳統習慣。
摘自《中國建設報》